理事長的話 | 黃心雅 |
編輯室前言 | 李翠玉 |
文學創作 | |
冬漿果 | 張錯 |
學術筆記 | |
東京演講記 | 李有成 |
封城防疫記 | 馮進 |
八分四十六秒的窒息-美國弗洛伊德(George Floyd)之死以及黑人之怒 | 張四德 |
專題報導 | |
種種看.公民有機.仙覓那里與希望政治 | 周序樺 |
旅遊心得 | |
沃瑞克大學旅遊心得 | 李祁芳 |
書評 | |
《不自由的人文主義》: 評介Kandice Chuh, The Difference Aesthetic Makes: On the Humanities "After Man" (Duke University Press, 2019) |
王智明 |
學會動態 | |
本期作者簡介 |
秘書處報告 | |
新書介紹 | |
《Victorian Contagion: Risk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》 | Chung-jen Chen |
《The Anthropocene: Key Issues for the Humanities》 | Eva Horn、Hannes Bergthaller |
《白鯨記》 | Herman Melville (陳榮彬/譯) |
旅學心得 | |
菲律賓宿霧的初體驗 | 施弘尉 |
學術筆記 | |
2019「英美文學與社會實踐」系列演講筆記 | |
文學創作 | |
承恩(台北城門: 北門) | 陳乙婕 |
詩的建築 | 陳乙婕 |
專欄報導 | |
[美國弱勢族裔文學研究的反思學術座談會]側記 |
秘書處報告 | |
新書介紹 | |
《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》 | 蔡振興 |
《再現黑色風華: 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》 | 馮品佳 |
《Romantic Legacies: Transnational and Transdisciplinary Contexts》 | Shun-liang Chao、John Michael Corrigan |
《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: 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》 | 單德興 |
《The Land of Story-Books: Scottish Children's Literature in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》 | Sarah Dunnigan、Shu-Fang Lai |
旅學心得 | |
書與石: 以色列約旦紀行 | 謝文珊 |
牛津小鎮,密西西比州 | 吳保霖 |
學術筆記 | |
野犬傳命讀後文 | 阮秀莉 |
2019「英美文學與社會實踐」系列演講筆記 | |
專欄報導 | |
[華美的饗宴: 臺灣的話美文學研究]座談會側記 | |
[再現黑色風華: 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]座談會側記 |
秘書處報告 | |
會員新書介紹 | |
《禪思.文思》 | 單德興 |
《華美的饗宴: 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》 | |
《後人類時代: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》 | N. Katherine Hayles (賴淑芳、李偉柏/譯) |
《亞陶事件簿》 | 蘇子中 |
《望鄉牧神之歌: 余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》 | 蘇其康、王儀君、張錦忠 |
旅學心得 | |
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側記 | 蘇其康 |
學術筆記 | |
從「吸血鬼文學」學英文與創意思維 | 黃瓊瑩 |
你讀不懂的《等待果陀》,受刑人懂 | 葉姿青 |
2018「新世紀維多利亞」系列演講筆記 | |
文學創作 | |
美麗的邂逅II:穿了衣服的希臘雕像篇 | 林倩君 |
專欄報導 | |
[臺灣英美文學研究的挑戰與展望]側記 | |
第一場 | Nicholas Sumares |
第二場 | 岳宜欣 |
第三場 | 彭卉薇 |
專題報導 | |
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介紹 | 蘇子中 |
會員新書介紹 | |
《迷路蝴蝶》 | 李有成 |
《學於途而印於心》 | 李有成 |
《和解:文學研究的省思》 | 李有成 |
《Framing th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》 | Hannes Bergthaller(貝格泰)與Peter Mortensen合編 |
《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:Problems and Prospects》 | Francis H. K.(蘇其康)、Beatrice K. F. Leung與Ellen Mary Mylod(麥蕾修女)合編 |
《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:Birth, Growth and Development》 | Francis H. K.(蘇其康)、Beatrice K. F. Leung與Ellen Mary Mylod(麥蕾修女)合編 |
《黑人的靈魂》 | 何文敬譯注 |
《Humour in the Arts: New Perspectives》 | Shun-liang Chao(趙順良)與Vivienne Westbrook(魏思博)合編 |
旅學心得 | |
流連柏克萊:嬉皮、創客、旅行學者 | 陳淑卿 |
學術筆記 | |
悠遊南港三十五載 | 單德興 |
我們是「邁克‧菲爾德」: 伊迪絲‧庫珀和凱瑟琳‧布拉德利的文學秘密 | 黃瓊瑩 |
演講筆記 | |
Rob Wilson | 秘書處 |
Yanoula Athanassakis | 秘書處 |
2018「新世紀維多利亞」系列 | 秘書處 |
文學創作 | |
拉普拉塔河畔華爾滋 | 談玉儀 |
美的邂逅I:最美彩虹篇 | 林倩君 |
特別企劃 | |
李有成教授新書分享會暨七秩壽慶與榮退座談會 專欄報導 | 秘書處 |
讀・行・俠:我所知道的李有成 | 何文敬 |
經師兼人師的良師:我的老師李有成 | 廖培真 |
我的師—父 | 吳哲硯 |
會員新書介紹-《跨界思考》 | 黃涵榆 |
會員新書介紹-《襌思‧文思》 | 單德興 |
會員新書介紹-《北美鐵路華工:歷史、文學與視覺再現》 | 黃心雅主編 |
會員新書介紹-《附魔、疾病、不死生命》 | 黃涵榆 |
學者‧行者‧作者:單德興訪談錄 | 主訪人:林嘉鴻 |
關於哈佛的二三件事 | 趙順良 |
再見瓦城:趙德胤作品裡的翻譯性緬華身份初探 | 王瀚陞 |
哲學式戀物:蒸氣龐克 | 陳建龍 |
弔念余光中老師一首與詠巴黎四首 | 吳敏華 |
美的變奏曲 | 林倩君 |
會員新書介紹-《芬尼根守靈.墜生夢始記》 | 梁孫傑譯 |
會員新書介紹-《船長徹夜未眠》 | 鄧鴻樹 |
布倫斯伯里筆記 | 李有成 |
美,無法複製 | 林倩君 |
曲勝於直,瞬勝於實 | 陳建龍 |
諾蘭之《頂尖對決》 | 楊志偉 |
漢詩英譯、法詩漢譯 | 吳敏華 |
暨憶猶新 | 黃柏源 |
EALA 2017 簡介 | |
[迷路蝴蝶] | 李有成 |
Translation | |
New Books | |
圖像敘事研究文集 | 馮品佳 |
《英美文學評論》第29期。2016.冬 | |
新鮮師,新鮮事 | 楊志偉 |
編輯室報告 | |
學會學術活動 | |
文學研究新取向: 新媒體研究與文學 | 陳春燕 |
升等工作坊 |
曾麗玲、張瓊惠、姜翠芬 |
文學研究新取向: 經點文學的新詮釋(戲劇篇) | 王寶祥 |
文學研究新取向: 全球情境下的莎士比亞新詮 | 黃詩云 |
第23屆英美文學學術研討會 | |
秘密 | |
學會會員出版專區 | |
"From What We Eat to How We Are: Food and the Father-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Yiyun Li's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." | 羅宜柔 |
原住民夢傳統與夢研究: 閱讀琳達.霍根《鯨族人》中的夢書寫 | 阮秀莉 |
童詩集的表現形式 | 蔡麗雲 |
三本當代英美小說中的魔術: 創傷、檔案、奇觀 | 吳哲硯 |
現代詩中的食物詩學: 史蒂文斯、威廉斯、李立揚 | 陳建龍 |
瑪格麗特.愛特伍《瘋狂亞當三部曲》中的生態哲學 | 蔡麗雲 |
書評: 陳重仁《文學、帝國與醫學想像》 | 吳哲硯 |
英美文學評論 | |
第26期。2015夏 |